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

日本瓜果難競爭

說香港人哈日消費確實沒錯,最起碼吃東西就已是:不僅僅壽司、魚生,還要是日本當地之瓜果。這些瓜果實際上吃下去,味道與其他國家產者,無異,且還要貴人家三、四倍。香港人吃,何也?

原因僅二字:哈日。

按其實在地理上,日本決非盛產農產品之好地方,究其因是,日本地形宛如彎月,而此彎月中間,乃一片山脈,實際平地甚少。且還要考慮一點,那就是日本人口,也有逾億。人口特多卻要擠在一個彎月形狀之島,有多少地種田,實可想而知也。惟海產則不然:因屬島國,四面環海,漁獲相對充裕,吃魚生存,必然之事也。

因之傳統上日本菜,魚類、海產,為必不可少──日本史上有一段長時間,肉類根本就僅魚。瓜果則更缺乏,通常都是白蘿蔔──「架仔」稱大根,或者黃豆──做味噌湯用。何以日本瓜果貴他國好幾倍?根本原因是,日本地少,本地出產者,尚遠難滿足「架仔」需要。本地市場既如是,則莫說出口矣。

倘單出口香港市場,尚沒問題,因涉及數量不大。然神州人口,是數以億計,以日本瓜果之產量,如何賣到神州?何況更大問題在於,炎黃子孫普遍討厭日本,要說服炎黃子孫吃日本瓜果,亦是個大難題。

的而且確,筆者在神州,大街小巷,確實不見有日本瓜果賣,即算是最高級市場,亦難找。倘說到進口,大體是些美加澳紐之類──比如奇異果,又或者東南亞──通常香蕉、芒果、番石榴。而一般而言,美加澳紐之瓜果,價格也不比神州產者,貴多少。至於東南亞者,則更毋庸多疑。

因之要於神州賣瓜果,還是莫賣日本出產,皆因貴太多之餘,又不見特別好吃。

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

地產與山寨文化

過往因神州經濟偏重於大城市,即京、滬、穗之類,因之大城市樓價,以至地價,皆全國數一數二。比如一些城中村,一旦被拆,地皮拿出來拍賣,其價往往創出新高。而此等地皮,人稱之作「地王」。

深圳有寫字樓呼曰「地王大廈」,大概是此一背景。

儘管說京滬穗之類大城市,屢有地王出現,然整體而言,神州樓市,一個城市,是很少有地產商,獲逾一成市占率——很多時候,2%左右而已。此點就看市場上發展商數目就知:有單純地產商,有綜合型企業,有小企,也有些本是搞工廠,才有些錢,乃投一部分入地產裡——視之作投機也不為過,蓋因如此做,擺明是眼見地產好賺在先。

各路人馬加起來,形成某一城之樓市,競爭者多不勝數。然即使市場餅再大,還是有個限度,於是乎惡性競爭,在神州樓市,非奇哉怪事也。

很多國家地產市場都沒神州般誇張:比如日本,來來去去,還是三菱之類巨企。

也可如是說,基本上神州樓市,是建基於山寨文化:一個市場山頭處處,人們紛紛扎堆,且原因,都是見地產好賺頭。於是即使有大型地產商出現,該地產商,可能也不敢做大,因始終有風險。

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

拆不足惜城中村

城市發展經歷數十載,形成神州很多地方,都有所謂「城中村」。

「城中村」顧名思義,是原址本來乃鄉村,因城市發展,外來人口湧入,村屋沒被拆,而是被用作出租。因此等村莊地理上屬城市內,故謂之城中村。

城中村規模多大,取決於外來人口有多少。比如深圳,因經濟體量大,城中村人口密度,是數一數二之高。而既然密度大,其居住環境,當然不會好到哪。

筆者多年前曾到過深圳崗廈村,位處地鐵1號線崗廈站。其時就眼所見,邋遢一片,垃圾隨處放,彷如亂葬崗;且村屋密密麻麻,甚至無光可透,一走進屋內,不開燈,是什麼也看不到。

後來崗廈村清拆,發展多年,興建了多幢商廈,面目乃不同矣。

也許因城中村環境惡劣,子孫們對城中村被拆,大抵鮮有惋惜之情。這也是人之常情:炎黃子孫本就是好面子,而城中村之景觀,確實讓人尷尬。對廣大炎黃子孫,城中村,根本是眼中釘——害人丟面也。倘說要保留城中村,他們覺得,何來價值?千年歷史古鎮,尚可稱是歷史,值得保留,然城中村歷史價值,則在哪裡哉?

說藝術則更加不是:美感也說不上。

既如此,則可解釋到何以神州如此多城市拚命建商廈:不一定有跨國企業入駐,最起碼,也要有個形象,且還要有高級商場。倘有Chanel、法拉利、IPhone之類名牌開店,則「Very good」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