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

品牌與文化積累

對於神州之工業,如筆者提及,是一個產業升級的問題。自金融海嘯以還,工廠大量倒閉,倘細心觀察,非完全是壞事:那些工廠的盈利實際在金融海嘯前,經已相當微薄。從宏觀角度看,勉強留住這些缺乏盈利之產業,對一國之經濟,並無好處。

但產業升級不是說升就可升。生產技術可通過不斷實踐而改善,而神州經過了三十年之工業化,已累積一定人才。換言之,技術問題尚能解決。然就難在產品之檔次:要如何做到高檔化?或另一說法:如何創出品牌?

所謂的「品牌」,嚴格上是指一個牌子的東西,不但是物品,且還是一個符號,代表著一種生活之品味,以及對一個文化產生出深遠影響。如此看來,這都是歐美之專利:平治、法拉利是品牌,蓋因它們能讓人品味生活;但豐田、三菱則不是,原因乃豐田、三菱皆上不到高貴之層次;軒尼詩、馬爹利是高級之代表,但一眾平價酒則不是;Iphone以設計見長,而其設計是基於高層次之品味;但諾基亞、摩托羅拉,以至日本手機,都是平庸貨色,去不到一個檔次。

進一步講,是牽涉到文化的問題:一個經過長期之發展,經濟大量積累,文化有著深度之國家,才能產出這些高層次之東西。如是者,亞洲很多國家就做不到矣:以日本為例,日本掌握很多技術,但自己文化淺薄,所以做出的東西很實用,偏就產生不出高品味來──那些兒童化之包裝,在外人看來,很有白痴之感覺。

中國工業現在的問題是,尚找不到有哪些物品,能產生高層次之品味:華為主要以技術見長,不能算在內;小米那種則擺明是笑話,就看「小米」此一名稱,已可略知一二。而神州經濟經過三十多年,也不過達至小康,尚未到發達國家之階段。故文化上還沒有水平,倒是正常之事──筆者看尚需更長時間培育,才具備一些文化來。

如是者中國要發展出品牌,起碼要一、兩代人之後,才可見成果。